都更條件

都更條件有哪些?都更同意比例怎麼算?流程、補助、優缺點一次看

內容目錄

許多屋齡超過三、四十年的老舊建築,面臨結構安全、公共設施老化等問題時,都市更新成為一種選擇,然而,不是每棟房子都能直接申請都更,實務上會牽涉到都更條件是否具備,以及區內住戶能否達成都更同意比例的標準,這些都是推動過程中最常遇到的門檻。

都更是什麼?跟危老有什麼差別?

都市更新聽起來很像危老重建,但其實背後制度不太一樣,適用對象、流程難度、整合規模也都有差。很多人會把兩者混在一起,這裡先幫你釐清基本概念,才不會在重建過程中搞錯方向。

都更與危老的法律依據不同

都更是依《都市更新條例》來進行,需要符合當地都市計畫規劃,並經過公告、劃定更新單元、提送事業計畫等審議程序;而危老重建是依《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》來走流程,只要整棟建物達一定年限並取得100%所有權人同意,就能提出申請。簡單來說,危老是一種加速路線,都更則是一個完整的規劃機制。

都更整合困難,危老申請較快速

危老強調的是單一建築的加速重建,通常不需要整合鄰地或規模化設計,整合難度低、流程也比較快,而都更因為涉及較大的基地範圍與多戶整合,從溝通、同意書簽署、權利變換到施工,時間往往會拉長。有些案件甚至可能耗上好幾年。

適用時機與建築年限判斷

危老適用的門檻是「屋齡30年以上」且「結構有安全疑慮」的建築物,偏向單棟、個別戶的重建選項;都更則多半在整個街廓、巷弄或老舊社區內進行,適用範圍廣,但需要配合市府的劃定與政策推動,在選擇是否啟動時,會需要根據房屋本身狀況、所在區域規劃來評估哪種方式較為適合。

都更條件

都更與危老比較表

項目 都市更新(都更) 危老重建
適用法條 都市更新條例 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
建物條件 屋齡不限,整體老舊、破損、土地使用效益低 屋齡30年以上,具結構安全疑慮
整合範圍 多戶、整街廓或巷弄 單棟或小規模建築
同意比例 最低50%~80%,視劃定方式而定 必須100%所有權人同意
流程難易度 較長、整合難度高 流程簡單、時程短
是否可申請補助 可申請中央或地方補助 可申請,部分地方有額外獎勵
常見使用情境 舊市區老社區、需大面積改建 單棟住宅、社區內個別建物

都更條件有哪些?

想推動都更,不能只是房子舊就行,實際上還得符合一些基本條件,以下這幾項是目前實務上常見的都更啟動依據,不見得每個案子都要有,但至少要有幾項符合,才比較有可能被劃為更新單元,後續才能進行整合、申請與審議。

建築物屋齡老舊

雖然法律沒明定一定要幾年屋齡以上,但一般來說,屋齡超過30年以上、且結構有明顯劣化或耐震性能不足,會是都更的基本出發點,像是鋼筋外露、牆面龜裂、水泥剝落、漏水嚴重等問題,都有機會作為啟動條件之一。

所在地區符合都市更新劃定類型

不是每個地段都能推都更,要看市政府有沒有把該區劃為「策略性更新地區」或「更新地區」,也就是說,你住的地方得先被劃進政策圈內,才有機會申請更新,像是雙北許多老社區早期都有公告過相關範圍。

基地面積達一定規模

都更要做得起來,除了地段和屋齡外,還要看基地大小是否夠集中,若基地太小,容積獎勵與新建空間不一定划算,所以很多都更案會由住戶聯合「自劃更新單元」,讓整體面積達到實作需求,不同縣市對面積門檻會有不同。

建築使用現況不符現行都市計畫

有些地區的老建築,當年蓋的時候用途或高度規範跟現在不一樣,會出現土地使用分區不符的情況,這種狀況下,如果建物難以更新、無法補強,也可能成為都更劃定的考量點之一。

達到法定同意比例

光條件符合還不夠,最現實的是人要願意整合,依目前規定,大多數情況下需要80%的面積與80%的所有權人數同意,才有辦法進行後續申請,這就是實務中最常卡關的地方,很多案子都卡在這一步沒辦法往前。

都更條件

都更同意比例怎麼算?

很多都更案最後卡在整合這一步,不是沒人想改建,而是沒辦法湊齊足夠的同意比例,依照不同的劃定方式,門檻也不太一樣,這邊幫你整理目前三種主要情況下需要達成的比例標準,讓你評估時心裡有個底。

一般更新區(80%人數+80%面積)

這是最常見、也是最多案子適用的標準,若你所在區域是屬於一般更新地區,那就得同時達成「所有權人數」與「土地或建物面積」的 80% 同意,這代表不只大多數人要簽同意書,還得包含面積大的住戶點頭,不能只是人數過半就好。

策略性更新地區(75%)

部分縣市會劃設「策略性更新地區」,主要是鼓勵特定區段盡快整建、提升公共安全與景觀,在這種地區進行都更時,同意比例稍微寬鬆,只需要達到 75%,不過要注意,還是要兩項(人數+面積)同時達標才算數

迅行更新劃定(只需50%)

如果所在地被劃為「迅行更新地區」,那就是政府認定這區塊危險性高、亟需重建,在這種情況下,同意門檻會降到 50%,只要一半的住戶與面積同意,就可以進入申請流程,不過這類劃定通常較少、且需官方公告配合,並非每個地區都能適用。

都更條件

都更流程是什麼?

很多人以為都更就是有同意書就能開始,但實際上整個流程有一套制度規劃,從前期整合到最後分屋入住,中間要經歷不少階段,接下來會用簡單順序整理整個流程,讓你知道每一步大概會遇到什麼事。

成立更新會或申請劃定更新單元

一開始要有住戶或實施者出面主導,成立更新會或整合居民意願後,向市府申請劃定更新單元,這一步會影響日後能不能送件,所以範圍選擇、地界劃定要先想清楚。

辦理公開說明會

在申請過程中,主導單位會召開公開說明會,讓居民了解整體方向與可能影響,同時進行初步意願調查,這一步關鍵在於收集都更同意比例,若無法達到門檻,就沒辦法進入下一階段。

擬定事業概要

達成初步共識後,接下來要製作事業概要,這是一份初步計畫書,內容包含土地使用、建築配置、交通改善等方向,整理好後就能送到主管機關進行初審。

召開審議會進行事業概要審議

主管機關會召開專家審議會,針對概要內容進行評估,有時會要求補件或修正,這個階段可能需要多次討論,直到獲得通過為止。

擬定與核定都市更新事業計畫

事業概要通過後,接下來是更完整的都市更新事業計畫,會進一步細化建築圖面、住戶安置方式、分屋原則等細節,這份計畫要再送審一次,並經過公告、說明與異議處理程序。

權利變換計畫擬定

等事業計畫核定後,還需要進行權利變換,也就是計算住戶在都更後會拿到哪戶、樓層、坪數等,這部分通常最容易引發爭議,需詳細說明每個人拿到什麼,讓住戶能接受也願意配合。

核發建照、開始施工、分配新建物

所有程序都完成後,就能申請建照、進入施工階段,施工完畢後會辦理使用執照與產權登記,依照權利變換結果分配新建物,至此整個都更才算正式完成。

都更條件

都更補助與容積獎勵有哪些?

很多人願意花心力整合、參與都更,就是因為有實際回饋,包括建物變新、空間變大,還有一些中央與地方提供的補助與容積獎勵,不過這些資源怎麼拿、誰可以申請、各縣市又有哪些不同?幫你整理幾個實際會遇到的狀況。

中央與地方的補助差異

中央政府會提供一些基本補助,例如事業概要與事業計畫的製作費、權利變換計畫費用、公共設施改善經費等,通常是由更新會或實施者申請,有些縣市政府(如台北、新北)也會加碼地方補助,例如租屋補助、搬遷補助、或專案設計費減免,金額依區域和案型不同而異。

舉例來說,台北市曾針對特定老舊社區推出「都更推動辦公室進駐補助」,新北市則提供危老結合都更的加乘機制,讓地主負擔變得更輕。

容積獎勵如何計算?

容積獎勵是都更最實際的空間紅利,也就是建築可以蓋得比原來更大,基本容積獎勵會根據更新方式、公益性、規模大小等來計算,像是改善防火巷、增加開放空間、設置無障礙設施等,都可能加分。

但要注意的是,不是無上限地加,會有個法定容積上限,超過部分需要買容積、或者根本申請不到,不同縣市審查標準也略有差異,實務上常需建築師或專業顧問協助評估。

稅賦減免與貸款利息補助

推動都更過程中,常常會遇到稅金與貸款壓力,為了減輕住戶負擔,部分地方政府提供地價稅、契稅或房屋稅的減免措施,也有銀行與市府合作推出低利貸款專案,例如搬遷期間的租屋利息補貼、重建期間的工程貸款優惠利率。這些細項補助通常會在更新事業計畫核定後或建照核發後才能申請,提早了解,才不會錯過重要時程。

都更有哪些常見困難的地方?

雖然都更有它的好處,但實際推動起來真的不簡單,從一開始的整合,到後期的分配與施工,常常出現各種問題,如果沒有事先了解,很容易中途卡住,甚至影響整體時程。

整合不易與釘子戶問題

最常見的阻礙就是整合不成,尤其是住戶之間彼此不熟,或對重建條件有落差時,就容易出現意見分歧,有人可能希望快點改建,有人卻擔心分配不公平、搬遷麻煩,進而不肯簽同意書,這種情況下,即使大多數人支持,只要卡在關鍵幾戶,也可能拖上好幾年。

有些情況下,住戶會成為釘子戶,可能是因為價值認定不同,也可能是對分屋方案不滿,這不只是情感問題,也會直接影響同意比例與整體進度。

時間長、變數多影響意願

都更流程從提出申請到真正動工,常常動輒三到五年,甚至更久,這中間可能遇到法規變動、政策調整、地主反悔、建商更換等各種突發狀況,很多原本有意願參與的人,也會因為時間拉長、信心不足而退出,造成反覆整合、重來的情形。

此外,有些人會擔心現在同意了,未來拿到的房子不如預期,也會因為資訊不對等或缺乏信任感而觀望,讓整體參與意願降低。

領不到房子怎麼辦?

不少人最在意的就是會不會重建後拿不到房子,其實只要有參與並完成權利變換,原則上每位住戶都會重新分配到相對應的房產,但如果在過程中中斷參與、或被排除在權利變換名單外,確實有可能拿不到。

這類情況通常發生在所有權比例很低、或權利分配方式未談妥的狀況,為了避免這種風險,前期一定要清楚確認自己在整體更新案中的「原權利」與「換得內容」,並妥善保留簽署文件與紀錄。

都更條件

都更的優點和缺點

都市更新並不是百分之百好或壞,而是一個牽涉整體社區與個人選擇的長期決定,以下整理出都更過程中常被提到的幾個優點與缺點,讓你評估這是不是一條自己願意走的路。

優點:建物安全、社區價值提升

參與都更後,最明顯的就是住在全新建築裡,不再擔心漏水、結構損壞或耐震不良等問題,而且重建後的建物多半符合最新建築規範,設備也更現代化,對長輩或小孩來說居住品質會大幅提升。

另外,整體街廓經過規劃後,道路、排水、消防設施會同步改善,社區整體價值與周邊房價通常也會有所反應,這對長期自住或未來想轉手的人來說,都是相對有利的發展。

缺點:過程需要時間與配合

雖然都更的結果是住進新大樓,但過程中還是需要一些配合與等待,舉例來說,從提案到動工通常要兩三年,這段時間住戶需要搬遷,可能會面臨租屋或暫時安置的安排,不過很多縣市都有提供搬遷補助或租金補貼,提前準備的話壓力並不會太大。

另外,流程中會牽涉設計、估價、權利分配等技術環節,資訊比較多樣,如果沒有經驗,會覺得比較不熟悉,這時可以考慮請專業更新公司、律師或建築師協助處理,社區內也可以成立更新會,由住戶一同參與、掌握進度,會更有方向。

都更優缺點對照表

面向 優點 缺點
建築安全 結構更新、符合耐震規範 搬遷安置需提前規劃
生活品質 居住環境現代化、設施提升 建案期間生活需暫時調整
房產價值 都更後物件較具市場價值 權利分配需溝通清楚
社區整體規劃 公共空間重整,道路、排水、消防系統一併改善 初期需社區共識,建議成立更新會凝聚方向
政策資源 可申請補助、享有容積獎勵、稅負減免 文件與流程需由專業人員協助,提高申請成功率

常見問答 Q&A

如果所在地不在都市更新劃定區域、基地太小或屋齡不到法定標準,可能就不符合基本都更條件,但這不代表不能改建,若建物屋齡超過30年且有結構安全疑慮,還是可以考慮危老重建,流程更簡單,只要達到100%同意就能申請。

原則上是必須達到法定的都更同意比例,像是一般更新需要80%、策略區75%、迅行區50%。這些比例是法律門檻,沒達成就不能送案,不過少數特例下,若建物危險性高或公共安全有疑慮,主管機關可採用「強制權利變換」程序推動,但門檻高、耗時也更久。

在初期調查或公開說明階段,意見還可以調整,但若已簽署正式同意書並進入審議與權利變換程序,就很難單方面退出,除非案件有重大變動,不然一旦進入法定程序,就是朝整合完成的方向前進。

兩者不能同時進行,只能擇一申請,通常單棟透天或戶數少的小樓適合危老,申請簡單、整合快速,而若是整排公寓或有整體社區規劃需求,則建議走都更,選擇時應評估社區整合狀況、戶數多寡與重建目標,再決定路線。

自辦都更由住戶或地主主導,整合彈性高、能快速溝通,但也要自己處理整合與規劃,公辦都更則由市府推動,整合與流程較穩定,有專業團隊協助,但進度較受制度限制,兩種都各有優缺,主要看社區的主動性與共識程度。

總結

都更不是一件說做就做的事,從條件判斷、同意比例整合,到流程推進、補助申請,每一步都需要花心力去理解與安排,若你有推動的想法,找謙心建築這樣熟悉實務流程又懂住戶需求的團隊協助,能讓整合順利、資訊透明,也幫助社區在重建過程中少走彎路。

社群媒體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