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更住戶要付錢嗎

都更住戶要付錢嗎?了解5大都更程序與費用細節,讓你不再困惑

內容目錄

在台灣,隨著都市老屋比例逐年增加,都市更新已經成為許多社區的重要議題。當住戶聽到「都更」兩個字時,最常冒出的疑問就是都更住戶要付錢嗎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,因為費用分攤會因為方式不同、流程階段不同而有所差異。有些情況下住戶幾乎不用花到錢,就能換到新房子;但也有些時候,住戶需要在前期規劃、搬遷或後續管理上支付不小的金額。今天將以此為主題,帶你一步步了解三種常見的都更方式,以及五大程序中與費用細節,幫助你在面對都更決策時不再一頭霧水。

三種常見的都更方式與住戶費用差異

都更的核心在於「資金」與「專業」。住戶是否需要出錢,主要取決於選擇的都更模。一般常見的方式分為自辦都更、民辦合建都更、公辦都更,三種模式在財務負擔與權益保障上各有不同。

自辦都更

自辦都更由住戶自己成立更新會,從設計、建材到施工廠商全權決定,主導權最高,容積獎勵也能完全回饋給住戶,理論上分回比例最大。但缺點是所有費用都要自己負擔,包含規劃、設計、施工到拆遷安置,資金需求龐大,且需要住戶高度共識與專業協助。若缺乏經驗或團隊,進度拖延與成本失控的風險很高。

 

  • 優點:主導權高、分回比例潛在最大。
  • 缺點:資金壓力沉重、需要專業協助。
  • 風險:進度延宕、社區共識難凝聚。

民辦合建都更

民辦合建是目前最普遍的模式。由住戶與建商簽訂合建契約,住戶提供土地,建商負責出資、施工與銷售。住戶通常不用直接掏錢,而是透過「權利變換」的方式換取新房子,建商則靠銷售剩餘房屋獲利。這種方式大幅降低住戶財務壓力,但需慎選建商,並仔細審閱合約,避免自身權益被稀釋。

 

  • 優點:住戶幾乎不用出錢、財務壓力低。
  • 缺點:分回坪數可能縮水,需小心評估。
  • 關鍵:選擇有信譽的建商、審閱合約細節。

公辦都更

公辦都更由政府主導,並公開招標選定建商執行。政府在過程中協調並監督,保障透明度,同時可能提供容積獎勵或補助,讓住戶的負擔更輕。雖然住戶較少需要自行出資,但參與度與主導權相對有限,加上行政流程較長,進度常受到政策與效率影響。

 

  • 優點:透明度高、政府補助減輕負擔。
  • 缺點:流程冗長、進度受政策影響。
  • 關鍵:住戶參與度有限,需耐心等待結果。
都更方式 自辦都更 民辦合建 公辦都更
主導者 住戶更新會 建商 政府 + 建商
住戶是否需要出錢 需要,共同分攤所有費用 通常不用,但會以權益交換 負擔少,多由政府補助
優點 主導權高、分回比例潛在最大 財務壓力小、流程快 公開透明、政策支持
缺點 資金壓力沉重、風險高 分回坪數可能縮水、合約風險 流程較長、住戶主導性低
適合對象 社區凝聚力強、願意承擔責任的住戶 不想自掏腰包、重視便利的住戶 重視保障與透明的社區

都更住戶要付錢嗎,5 大都更程序解析

都更是一項漫長且繁瑣的工程,往往需要五到十年以上才能完成。從最初的討論到最後入住新家,每一個階段都有其關鍵角色與費用重點。了解5大都更程序,能幫助住戶在過程中少走彎路,也更清楚知道何時需要準備資金、何時需要爭取權益。

共識凝聚與可行性評估

任何都更計畫都必須從社區共識開始。即使條件再好,如果沒有達到法定的同意比例,就無法推動。通常會由少數積極住戶或專業顧問先行進行「可行性評估」,檢視基地是否符合更新條件,並透過模擬計算初步估算分回的坪數與可能的支出。這一步就像篩選入口,決定案子能不能走下去。

 

  • 同意門檻:必須達到《都市更新條例》規定的比例,才能送件。
  • 基地條件:屋齡、結構耐震、地段大小是否符合更新需求。
  • 容積獎勵:確認是否能獲得政府獎勵,以增加分回空間。
  • 財務模擬:初步計算住戶能拿回多少坪數、可能要出多少錢。

成立更新會或選定實施者

當住戶共識達成後,下一步就是決定誰來推動計畫。這裡有三種路徑:自辦、民辦、或公辦。不同選擇會直接影響主導權、資金來源與費用分擔方式。自辦需要住戶自己組織更新會,雖然自主性高,但資金壓力也最大;民辦則是與建商合作,由建商出資興建;公辦則由政府公開選定實施者,過程相對透明。

 

  • 自辦更新會:完全由住戶掌控,風險與費用也最高。
  • 民辦合建:建商主導,住戶以土地換新屋,財務壓力低。
  • 公辦模式:政府協調並選定實施者,進度較慢但相對透明。
都更住戶要付錢嗎

都更計畫與權利變換審議

這是整個都更的核心環節。實施者必須依據住戶意見與法規,制定兩大計畫:

 

  1. 都市更新事業計畫:規劃基地範圍、建築配置、公共設施與容積獎勵。
  2. 權利變換計畫:把每位住戶的舊屋與土地價值換算成新屋分回的面積與應負擔費用。

 

這兩份計畫需要送交主管機關審議,經過核定後才算合法。對住戶來說,這是最需要看懂數字與比例的時候,因為權利變換會直接影響未來能分到的新房大小

 

  • 事業計畫:決定新大樓外觀、配置與容積獎勵分配。
  • 權利變換:精算舊屋價值,換算新屋坪數與費用。
  • 政府審議:必須通過審查,才能進入下一階段。

拆遷安置與施工管理

計畫核定後,進入最實際的階段:舊屋拆除與新屋施工。這一段通常會耗時數年,對住戶來說是最具挑戰的時期。住戶必須搬離原本的房子,安排新的暫住地點;實施者則要提供搬遷補助或租金補貼。工程施工期間,品質與進度管理極為關鍵,若監督不力,可能導致工程延宕或安全疑慮。

 

  • 搬遷安排:住戶需要自行找房,或領取臨時租金補貼。
  • 安置補助:依契約由建商或政府提供。
  • 施工管理:確保工程安全、進度、品質。
  • 住戶參與:透過定期說明會掌握施工狀況。

竣工驗收與清算分配

當新大樓完工後,會進行竣工驗收,確保品質達標。接著申請使用執照,並辦理產權登記,讓住戶真正取得新屋產權。最後則是「清算分配」,檢查每戶分回的新屋價值是否與原有權益相符。若價值超過,住戶需補繳差額;若不足,則能領回差額。這一步是最終的成果驗收,決定住戶的付出是否換回理想的回報。

 

  • 竣工驗收:確認建築品質與安全。
  • 使用執照:確保新屋能合法使用。
  • 產權登記:新屋正式登記到住戶名下。
  • 清算分配:比對權益與分回價值,補繳或領回差額。

都更住戶費用細節總覽

都更並不是單純的「房子換新房子」,在過程中會有一連串不同階段的費用。除了工程本身的成本,還包含前期規劃、搬遷安置、稅費以及交屋後的長期支出。如果忽略這些環節,住戶往往會到最後才發現錢準備得不夠。

前期規劃與設計申請費用

在都更初期,光是計畫與審議就需要一定支出,特別是自辦都更時更為明顯

 

常見項目包括:

  • 專業顧問費:建築師、估價師、律師協助評估與規劃。
  • 計畫書費用:事業計畫與權利變換計畫的製作與送審。
  • 公聽會與說明會費用:場地租借、資料印製等行政支出。

 

這些費用看似零碎,但都是進入正式程序前的必要投資,沒有這些基礎,案子根本無法啟動。

工程費與共同負擔

進入施工階段後,最大筆的開銷就是工程費。雖然由建商或實施者先墊付,但最後仍會透過共同負擔反映到住戶的分回坪數或價值中。

 

主要項目有

  • 營建工程費:鋼筋、水泥、機電、裝修等建材與施工成本。
  • 共同負擔:都更期間的稅金、規費、廣告銷售等雜支。

 

換句話說,就算住戶沒有直接掏錢,也是在「新屋分配」時用坪數來支付這些成本。

搬遷與安置相關支出

對住戶而言,搬遷是一筆立即感受到的費用。從舊屋搬出、到施工期間租屋、再到新屋落成後搬回來,整個過程至少要花兩次搬家費,加上租金開銷,累積下來不容小覷

 

常見項目包含

  • 搬家費:舊屋拆除時與新屋落成後各一次。
  • 租金補貼:施工期間外租房屋的租金,通常會有補助但金額有限。
  • 其他支出:倉儲、臨時生活調整等額外花費。

 

很多住戶就是在這段時間感受到「錢真的有在流出」,因為補貼往往無法完全覆蓋實際開銷。

稅費與登記代辦成本

除了看得見的工程與搬遷,還有一筆常被忽略的費用:稅金與產權登記。這些支出雖然金額不算最大,但屬於「一定要付」的硬成本

 

主要項目有

  • 稅金:重建期間的地價稅、房屋稅。
  • 登記費與代辦費:新屋產權移轉、地籍測量、代書服務等。

 

不少住戶都是在新屋交屋前,才驚覺還需要額外準備這一筆錢。

交屋後的管理費與保固維護

新大樓落成後,還會迎來長期性的支出。由於新建物的公設比通常比舊屋高,日常管理與維護成本也會增加

 

涉及項目包括

  • 管理費:社區保全、清潔、維護的固定開銷。
  • 保固維護基金:因應日後電梯、管線或公共設施維修。

 

雖然這些費用不像工程費那麼龐大,但屬於「長期現金流」,住戶每月都得面對,不能忽視。

都更住戶要付錢嗎

住戶需要留意的隱性成本

都更費用除了顯性的規劃費、工程費與稅費外,還存在一些容易被忽略的「隱性成本」。這些因素雖然不會在最初明細裡出現,但卻可能深深影響住戶最終的分回價值與長期財務負擔。

容積獎勵與基地條件對分回比例的影響

容積獎勵是都更能否順利推動的重要關鍵。容積獎勵越多,建商能蓋的坪數就越多,住戶可分回的比例也相對提高。然而,容積獎勵多寡並非一定,取決於基地條件與政策,例如土地大小、臨路寬度是否符合規範。若基地條件不足,能拿到的容積獎勵有限,住戶分回比例自然降低,甚至可能需要額外自掏腰包補差額。

分回房型配置與公設比變動帶來的折價

新大樓的設計通常有較高的公設比,與舊公寓相比,雖然分回的總坪數可能看起來不變,實際室內使用空間卻縮水。再加上房型配置若與住戶的需求不符,例如格局不佳或小坪數單位過多,都會造成實際居住價值下降,也可能在未來轉售時影響市場價格。

利率、市況變化對長期持有的壓力

都更案往往需要數年甚至十年以上才能完成,在這段期間,房貸利率、建材成本與房市行情都有可能發生變動。利率若上升,住戶貸款負擔就會增加;市場行情若下跌,分回的新屋價值可能不如預期。這些變化都是住戶需要提前納入財務規劃的長期風險。

隱性成本 自辦都更可能狀況 對住戶的影響
容積獎勵不足 基地條件差,獎勵少 分回坪數縮水,可能需補差額
公設比提高 新大樓公設比拉高 實際使用空間減少、價值折扣
市況與利率變動 房市下跌或利率上升 新屋價值不如預期、房貸壓力增大

實用諮詢與行動建議

在都更的過程中,資訊繁雜、文件眾多,若沒有提前準備,很容易在權益分配或合約細節上吃虧。以下三個方向能幫助住戶在參與都更時更有保障。

釐清都更方式與責任歸屬

在都更初期,務必先確認是自辦、民辦還是公辦。這個選擇會決定誰出錢、誰主導、以及誰承擔風險。

 

  • 自辦:住戶需共同籌資,並承擔所有財務與決策責任。
  • 民辦:建商出資,住戶壓力小,但必須仔細評估建商實力與口碑,並逐條檢視合約內容。
  • 公辦:政府主導,透明度高,但流程較長,住戶主導性有限。

讀懂權利變換與分配報表

權利變換計畫是都更最重要的文件之一,會列出舊屋價值、應分回的新屋坪數,以及是否需補繳或能領回差額

 

  • 仔細檢查估價基準是否合理。
  • 確認分回坪數與實際需求是否相符。
  • 看不懂的部分務必尋求律師或專業顧問協助,避免日後產生爭議。

提前編列現金流與雜費清單

即便選擇合建模式,看似不需要出錢,仍會面臨零星支出,例如搬家費、臨時租金、代書或登記規費。

 

  • 建議提早列出一份「現金流清單」,標註可能出現的費用項目與金額級距。
  • 保留一定的彈性資金,以應對突發狀況或額外支出。
  • 這樣在交屋或清算階段,就不會因臨時缺錢而手忙腳亂。
都更住戶要付錢嗎

FAQ

要看採取的方式。如果是自辦都更,住戶一定要共同出錢,從規劃到施工都要自掏腰包;民辦合建模式,通常不用直接付錢,而是以土地權益交換新房;公辦都更則由政府出面,多數費用由政府或建商負擔,住戶負擔最少。不過,即使是「不用付錢」的模式,搬遷費、登記費等零星開銷還是跑不掉。

都更是長期計畫,從共識凝聚到新屋交屋,快則五年,慢則十年以上。進度會受基地條件、住戶意見、政府審查與建商財務影響,所以不能指望短時間就完成。

權利變換就是把住戶舊屋和土地的價值換算成新屋的分回坪數。這個計算過程會列在「權利變換計畫書」裡,決定誰分到多少坪數、是否需要補繳差額,是整個都更最重要的核心之一。

不一定。若基地條件好、容積獎勵多,分回的坪數可能增加;但若容積不足或公設比提高,實際使用空間可能比舊屋還少。分回房型格局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原本需求。

會。有些費用並不會在一開始明列,例如搬家兩次的費用、施工期間租金差額、倉儲費用、甚至新大樓較高的管理費。雖然不是大筆金額,但累積起來也是需要提前準備的一筆支出。

總結

都更住戶是否要付錢,答案並不是絕對的,而是取決於方式選擇、基地條件與費用分攤。自辦模式資金壓力大,民辦合建雖省錢卻要接受權利交換,公辦則兼具透明與冗長流程。即使不需直接出錢,搬遷、登記、管理費等支出仍難避免。

 

都更並非遙不可及,但確實需要深思熟慮。它不只是一棟建築的重建,更牽涉未來的居住品質與財務規劃。只要在決定前釐清需求、看懂模式差異、讀懂契約與報表,並預先準備好現金流,都更就能成為提升生活品質的契機,而不是一場冒險。如果還想獲得更多專業解析與相關資訊,歡迎到謙心行銷建築,獲得更明確的指引。

社群媒體

返回頂端